香港的植被

由于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,香港的原生植被早已不复存在。现存的植被是战后经过半个世纪恢复起来的次生林。主要的植被群落大致可分为树林、灌丛和草地三种,而小型的群落则在淡水及海岸环境等特殊生境出现。

树林

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香港的主要植被,以大戟科、山榄科、桑科、梧桐科、桃金娘科、壳斗科、樟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科,根据生态外貌和种类组成特征可分为河岸林、低地林、低山林和山地林。河岸林常见于沟谷河溪两旁和低洼地,主要的种类有水翁、蒲桃、秋枫和香港算盘子。低地林分布于海拔300–400米以下的山麓或沟谷,以大戟科、桑科、山榄科、桃金娘科为优势科,主要树种有榕树、黄桐、山蒲桃、五月茶、九节、土沉香等。低山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–800米的山地,以樟科、壳斗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科,主要树种有红楠、短序润楠、浙江润楠、黄樟、木荷、罗浮锥等。山地林主要分布于海拔700–1 000米的山地,以壳斗科、山茶科、木兰科和金缕梅科为主,主要种类有落瓣油茶、厚皮香、木莲、五列木等。

在古老的村落后方或庙宇附近常有面积小但种类丰富的「风水林」,村民因需要保护当地的风水,不仅不会破坏其中的树木,还会时常加以保护,使许多物种能在这些树林中繁衍生息。村民也有添种其他树木,种类包括土沉香、樟树、果树如龙眼、荔枝和蒲桃,以及大竹丛。

香港的天然山坡亦种植了不少人工林,主要种类有台湾相思、马尾松、湿地松、桉树、红胶木等,而近年山坡植树亦较多采用一些本地树种,包括浙江润楠、黧蒴锥及木荷等。

本港的竹林主要由灌木型散生竹组成,常见的种类有篲竹、托竹、华箬竹等。

灌丛和草地

灌丛在香港分布面积较大,主要有岗松、桃金娘、大头茶群落。草地主要有刺芒野古草、青香茅、芒萁群落及芒、纤毛鸭咀草群落。

海岸生境

香港的海岸长而多湾,有颇多能适应海边环境的植物生长。在沙滩上,植物的分布多成带状。近海的一方,常见的物种为厚藤、单叶蔓荆、鬣刺及卤地菊,属先锋植物,有固沙作用。向陆地的一方可见灌木如苦郎树、露兜树及草海桐。在滩顶则可见大型灌木或乔木如黄槿、血桐及海芒果等。在石滩或散石滩顶,常有如天门冬、鸡眼藤等藤本植物及如草海桐、露兜树及刺葵等灌木生长。在泥滩上,常见海榄雌属、桐花树属、海漆属及红树科植物。沿海常见矮小的红树林,主要有秋茄、桐花树、海榄雌群落、老鼠簕群落和卤蕨群落。

淡水生境

本港的河溪通常较短小,但水流湍急,在夏季雨天时,水位会突然高涨,但在冬季旱天时,水位则低,有时只留下一些小水漥。长在溪边或河床浅滩上的植物有天胡荽属、丁香蓼属、蓼属、菖蒲属及谷精草属植物。

植物存护

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植物的存护工作,并透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:

1. 物种保护:

香港的野生植物物种,受香港法例第96章《林区及郊区条例》保护,任何人不得损毁在政府土地上林区及植林区内的植物。一些稀有及美丽的植物,例如所有野生茶花、吊钟、小花鸢尾及香港凤仙等,更被列入该法例的附例《林务规例》内,严禁管有及售卖。

2. 生境保护:

香港约百分之四十的土地已划为「郊野公园」及「特别地区」,受香港法例第208章《郊野公园条例》保护,由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保育及管理,范围内的发展工程均须得到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批准,以保护自然生境。本港很多稀有及濒危植物物种的生境,亦位于受法例保护的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内。而设立「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」,则是以行政方法,促使各政府部门在规划或发展这些地点及邻近范围前,须考虑其科学上的重要性。本港现时有64个「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」,其中很多是为保护重要植物生境而划定,例如马鞍山茅坪有一个全港最大的红皮糙果茶种群,便是因此而被划定为「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」。

3. 人工繁殖:

繁殖稀有及濒危植物,包括使用采种繁殖、插枝及高空压条等方法,并把种子及幼株放在苗圃内培育,长成后送回自然生境继续繁衍。油杉、红皮糙果茶及大苞山茶便是一些生境受威胁而被成功移植的例子。此外,建立「城门标本林」亦为植物存护工作奠定基础,林内种植了约300种植物样本,其中大多为本港或华南有代表性的原生种,以作存护及教育的用途。

本港植物种类繁多,除维管束植物外,隐花的苔藓植物更多达300种,地衣也有260种。这些多样化的植物是我们无价的资源,应当加以爱护。

香港岛扯旗山的树林

莲澳风水林

大屿山凤凰山的灌丛生境

马鞍山的草地生境

西贡大湾的沙滩

米埔的红树林

雨季时的山涧

旱季时的山涧

Psychotria asiatica 九节 ─ 香港林地的常见灌木

Machilus chekiangensis 浙江润楠 ─ 香港树林常见树种

Hibiscus tiliaceus 黄槿 ─ 香港海岸生境常见植物

Dicranopteris pedata 芒萁 ─ 香港山坡常见植物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