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市花洋紫荊的故事

作者:黎存志

洋紫荊(Bauhinia × blakeana Dunn)首次在1965年選定為香港的市花。及後,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主權而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,洋紫荊更用作特區區徽。洋紫荊在香港的公園、花園、路旁的花圃以及世界不少地方廣泛栽種。它吸引人的葉形和眩耀的花,開遍冬季,相信大多數市民都會對它甚為熟悉。然而,甚少人知道它的歷史和發現經過。

植物及林務部1903年的年報首次提及這個種。報告中寫道:「該樹種神秘的來源和燦爛的花朵早已引起人的興趣。它約在20至30年前在摩星嶺的樹林中被發現,發現者把它從那裡引入薄扶林療養院的花園,其後再引進到植物公園。至今,仍未能找到和它相同的種」。

其後,它的標本曾與存放在英國邱園標本館和其他標本館中的比較了,但是沒有在其它地方發現任何類似的植物。直到1908年,當時植物及林務部的監督鄧恩先生,用拉丁文描述了這種樹木,並在植物學報正式發表它作為一個新種。鄧恩在文中注明洋紫荊得以保存,實有賴薄扶林巴黎外方傳教會神父們的功勞。他們由靠近海邊一房子的頹垣中發現了它; 從這些樹再移植至植物公園」。洋紫荊的種名以1898至1903年任港督的卜力 (Henry Blake) 爵士及其夫人命名,以表揚卜力夫婦對植物公園的支持。

洋紫荊以剪枝、插枝及壓條繁殖。今日我們見到的洋紫荊,很可能都是首株種在植物公園的直接子代。

藏於香港植物標本室的洋紫荊模式標本

洋紫荊的花朵

洋紫荊的植株

返回